從原料到包裝|品牌如何落實每一項永續細節?
你是否也曾經在日常生活中,因為一個小小的選擇而陷入思考?比如:超商的飲料瓶該不該沖洗後再回收?該不該多花10元選擇一個標榜永續製程的商品? 其實,這些日常的猶豫與選擇,正是我們在打造產品過程中,每天都在面對的現實。 作為一個品牌,我們深知:永續,不能只存在於一個環保標籤上。 它應該是一種貫穿整個產品生命週期的思維,從原料、製程到包裝,每一個環節都值得被好好對待與公開。 1. 原料怎麼來?「里程」比你想像得更重要 很多人不知道,一個產品的「碳足跡」,其實從原料開始就已經大不相同。 以一顆酪梨為例,根據 Our World in Data 的資料,一顆從墨西哥進口到歐洲的酪梨,平均會排放 1.58公斤二氧化碳當量(CO₂e)。= 這等同於開車約6.5公里的碳排放,只是為了讓這顆酪梨抵達餐桌。 因此,我們在選擇原料供應商時,並不只是比較價格或品質,更會思考: 是否能優先選擇在地原料或鄰近區域產地? 是否有減少長距離運輸的替代方案? 以我們的XX產品為例,從原本使用紐西蘭進口羊毛,改為與台灣中部的畜牧小農合作,每批原料平均運輸距離從9,000公里縮短為270公里,減少了約 92%的運輸碳排。用生活比喻來說,等於從每天開車通勤到開走路上班,差距可觀。 2. 製程:低碳,不代表妥協品質 永續製程,不只是節能減碳,更是一種重新設計的智慧。根據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美國環保署)統計,製造業的能耗佔全球碳排的約21%。換句話說,每製作5樣東西,就有1樣的碳排是來自工廠本身的能耗。 因此,我們投入製程優化,例如: 導入低溫染整技術,每批布料約可節省30%的能源(相當於每做3件衣服,就省下一件衣服的製程用電。) 使用封閉式水循環系統,染整用水回收率達80%以上(意即100公升的染整用水,能重複利用達80公升,比傳統方式節水4倍。) 建立碳排透明紀錄表,記錄每個批次製程的能源與水耗 這些努力背後,不是為了省成本,而是希望讓每一個「低碳決定」都不犧牲品質,反而增添對產品的信任。 3. 包裝:美觀之外,更要思考它的「下一步」 根據聯合國資料,全球每年產生約3億噸塑膠廢棄物,其中超過75%最終無法被妥善回收。換算下來,每分鐘就有一台垃圾車的塑膠被傾倒進海洋。(來源:UNEP) 因此我們的包裝設計從以下三個方向出發: 減量:包裝重量減少30%,採用單一材質設計方便回收 如果每1000個包裝節省30%,等於少了超過50公斤的紙材浪費,相當於一棵成年樹的年吸碳量。 材質:100% FSC 認證紙材、植物性墨水印刷 循環:推出可重複使用包裝袋,鼓勵顧客回收再使用 我們設計的回收袋平均可重複使用10次,使用率達8成,等於為每位用戶每年減少約10個塑膠袋的使用量。 此外,我們在每個產品頁面都標示了包裝的碳排與回收建議,讓永續成為一種「可以被理解與參與」的日常選擇。 我們不是完美,但我們選擇透明 永續的路沒有終點,而我們的原則始終一致:透明、負責、持續前進。 這是一條從你手上的產品,回溯到源頭的路。你所選擇的,不只是這件產品本身,而是它背後的所有選擇。 我們相信:當更多人願意一起關心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改變就會慢慢累積,直到有一天,成為理所當然的日常。
2025/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