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國際旅遊頻繁,許多曾流行於熱帶地區的傳染病開始在台灣出現本土病例。近期疾管署通報,國內再度出現屈公病本土個案,讓防疫單位繃緊神經。這種讓人「痛到走路像中邪」的病毒性疾病,不僅來勢洶洶,更可能引發長期關節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雖然屈公病的致死率不高,但它的威脅卻不容忽視——不僅與登革熱一樣由蚊子傳播,症狀也極為相似,容易被忽略或誤診。更麻煩的是,目前尚無疫苗或特效藥,只能靠症狀緩解與休養恢復。到底什麼是屈公病?和登革熱差在哪裡?你又該如何保護自己?本篇懶人包一次帶你了解。

什麼是屈公病?由伊蚊傳播的病毒性疾病
屈公病(Chikungunya)是一種經由伊蚊(如白線斑蚊、埃及斑蚊)叮咬傳播的病毒性疾病,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有相同傳播途徑。隨著氣候暖化與國際移動增加,屈公病正逐漸擴散至亞熱帶地區,包括台灣在內。
潛伏期:3~7 天
發病速度快,症狀突如其來,容易與登革熱混淆。最大特色是關節痛劇烈,患者常形容「痛到無法走路」。
常見症狀
▪️突然高燒(>38.5℃)
▪️關節劇烈疼痛(常見於手腕、腳踝)
▪️肌肉痛、頭痛
▪️疲倦、噁心、紅疹
為什麼屈公病比登革熱更令人害怕?
屈公病雖然死亡率低,但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康復後的長期後遺症。許多患者即使退燒,仍會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出現關節劇痛、僵硬,走路困難,嚴重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約 20~30% 的患者會發展為類似慢性關節炎的疼痛症狀,甚至需要物理治療或長期追蹤。
此外,屈公病目前沒有疫苗,也沒有特效藥,只能依賴止痛、休息與症狀緩解,讓身體慢慢恢復。這也使得「預防勝於治療」變得更加關鍵,一旦被蚊子叮咬感染,後果可能不是一場短暫的病,而是一場漫長的痛。

社區已現蹤!你我都可能是防疫破口
台灣疾管署最新通報,國內已出現本土屈公病病例,顯示社區中可能已存在隱形傳播鏈。換句話說,病毒不再只是在境外,而是悄悄進入我們的生活圈。
具有較高風險的族群,包含曾前往東南亞、南亞、非洲等疫區旅遊者,或是居住在蚊蟲密度高、積水環境多的地區。此外,年長者、慢性病患者、過去曾感染登革熱者,也可能因免疫或體質因素而面臨更高風險。
不只人體是防線,環境也是。許多看似無害的生活角落——如積水瓶罐、陽台水桶、盆栽底盤,甚至建築工地未清理的積水——都是伊蚊理想的產卵地。防疫的破口,往往就藏在我們日常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如何有效預防屈公病?
雖然無疫苗,但日常防蚊、社區巡查、早期就醫可大大降低風險。
你可以這樣做
▪️ 室內外清除積水「巡、倒、清、刷」
▪️ 穿著淺色長袖衣物,減少皮膚暴露
▪️ 使用防蚊液或蚊帳
▪️ 若出現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
▪️ 確診後避免被蚊子叮咬,防止疫情再擴散
屈公病雖不致命,但不可掉以輕心!
如果你最近出現「發燒+關節痛」的症狀,千萬不要以為只是感冒或拉傷,請立刻就醫檢查。屈公病的真正風險,是拖久了可能造成「慢性關節痛」,影響日常生活。做好防蚊、清除積水,是我們目前能做最重要的預防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