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腳下的土地,正在以乾旱、洪水、氣候異常的方式發聲——
提醒人類,過度索取的代價已悄悄浮現。
一、當土地不再呼吸:世界的現況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全球已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土地被過度使用或退化,其中約 80% 與農業活動有關。隨著糧食需求增加、畜牧業擴張、森林被砍伐轉為耕地,土地失去了原本的節奏與呼吸。
全球森林正快速消失:
自1990年至今,世界已失去超過 4.2億公頃的森林——約等同整個歐盟的面積。
每分鐘,就有30個足球場大小的森林被砍伐。
農牧業佔用了大量土地:
畜牧業使用了全球農業用地的 77%,卻僅提供人類 18%的熱量。
這種不平衡,也造成了土地利用的壓力。
土地疲憊、河川變色:
農藥與化肥雖提升了產量,卻使土壤肥力下降、水源遭受污染。
當土地失去了健康,我們也失去了最根本的依靠。

(右上)全球暖化的隱形元凶!畜牧業不能說的祕密。資料來源:遠見雜誌。
(右下)8國保護雨林認真的?亞馬遜雨林《貝倫宣言》無法達成「零砍伐」共識。資料來源:轉角國際
二、台灣的土地,也在喘息
台灣雖小,土地問題卻真切。
根據農委會統計,台灣農地約有 80萬公頃,其中部分被過度使用或荒廢。
這些問題並不只存在於農地的盡頭,
也滲進了我們喝的水、吃的米、呼吸的風裡——
土地的健康,其實早已和每個人的生活緊緊相連。
在中南部地區,
畜牧廢水讓河川水質惡化,出現「黑水」與臭味;
山區果園為了追求產量,過度施肥導致土壤酸化、保水力下降;
而農地與工業並行開發,讓土地背負過重的壓力。
這些看似遙遠的問題,其實就發生在我們生活的日常裡。
當水變得混濁、氣候變得反常、食物變得昂貴,
那都是土地在提醒我們——
每一次購買、每一口食物,都是我們與土地之間的對話。
三、農牧業與森林:一體兩面的依存
森林與農業,本是互相依存的生命體。
森林涵養水源、穩定氣候、保護生物多樣性;
但當林地被過度開墾成農地或牧場時,碳排放、物種消失與氣候變遷,也隨之加劇。
根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 報告,約23%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來自農業、林業與土地利用變化(AFOLU)。也就是說——我們吃的每一口食物,背後都藏著土地與森林的故事。
在巴西、印尼的熱帶雨林中,大量森林為畜牧與飼料種植而消失;而在亞洲部分地區,集約式農業使土壤逐漸失去生機。ˇ
這些現象提醒我們:要讓地球喘口氣,我們必須讓土地恢復平衡與節奏。
四、《食在有梗》展覽第二展區:碳排放造成什麼影響?
在植境舉辦的《食在有梗》展覽中,第二展區以「碳排放造成什麼影響?」為主題,用互動式展示讓大家理解——食物與氣候,其實密不可分。
你會看到:
🍽️ 一道餐點從土地到餐桌的碳足跡
🌾 農牧業如何影響氣候與環境
💨 以及我們日常的每一個選擇,都如何累積成地球的改變這裡用可視化數據與動人故事,帶你重新感受「食物」背後的旅程與意義。
當我們理解那份付出與用心,就會更願意溫柔地對待每一份自然的贈禮。
五、重新看見土地的價值:從理解,到行動
土地,從來不只是被使用的資源,它更是支撐我們生活的「根」。
當我們重新思考土地的價值,就會發現:
永續,其實是一種生活的溫柔。
它不是要我們拒絕進步,而是學會與自然共存。
我們能做的事,從現在開始:
選擇友善耕作的產品,支持用心守護土地的品牌。
減少食物浪費,不讓土地的努力白費。
學會感謝每一餐的來源,理解一粒米、一顆果實的珍貴。
這些看似微小的選擇,會讓土地慢慢恢復力量,也讓生活更有溫度。
在植境,讓永續變成生活的日常
透過《食在有梗》展覽,邀請大家重新思考「土地」的價值——它不只是產出的地方,而是與我們共呼吸的生命體。
我們誠摯邀請你走進這片植境,
親眼看見農業、氣候、食物之間的連結,也重新學會感受土地的呼吸。
永續美學,不是潮流,而是一種對土地、對生活、對未來的尊重。
在理解與共感之間,找到與地球共好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