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高中生走進蔬食空間|共善計畫攜手打造教育影響力

2025/10/21

雙北高中生走進永續空間,從一頓蔬食到一份反思,體驗地球永續影響力
在全球極端氣候頻繁發生的今天,環境議題早已走進日常生活。墨西哥熱浪創下高溫紀錄、南極冰層加速崩解、台灣也經歷日益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這些都提醒我們:地球,需要更多行動者。
為讓青年世代理解飲食選擇與地球永續的密切關係,慈濟基金會透過《企業共善計畫》與企業攜手推動蔬食教育,並由植境協助開放展覽場域,規劃展區導覽、手作體驗與學習反思,邀請雙北多所高中學生走入真實空間,在五感體驗中展開一場關於永續與自我覺察的探索之旅。

一頓蔬食,展開永續的第一哩路

活動從一場蔬食午餐開始,學生們享用以蔬食料理為主的餐點,這不只是一份營養的午餐,更是一堂從「我吃進什麼」,延伸思考到「我正在支持什麼樣的世界」,讓午餐成為一堂關於選擇與行動的課。
每選擇一餐蔬食,就能減少約 780 克二氧化碳排放,等同於一輛汽車行駛近 3 公里的碳足跡。這樣的資訊讓學生驚訝也啟發:原來自己的日常選擇,真的能為地球減壓。
從一口蔬食開始,他們看見了餐桌與環境的連結,也開始理解,吃什麼,不只是口味選擇,更是行動的開始。

沉浸式展覽|從飲食到永續的多元學習

由導覽夥伴帶領學生參觀主題展覽「食在有梗」,透過實際觀看、聆聽與討論,深入理解飲食與氣候的連動性。展覽以互動方式串連多個主題,從全球環境變遷到日常飲食選擇,
讓學生在探索中培養對永續的整體思考與感受力。
展覽分為五大學習主軸:
地球怎麼了?
從全球各地氣候異常事件談起,引導學生理解氣候變遷已經發生,也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節奏。
農牧業的環境足跡
介紹肉類生產所需的龐大水資源與土地耗費,並帶出「蔬食」作為減碳的有效行動。
吃當季食在地
影片方式介紹在地、當令蔬果的優勢。從減少冷鏈運輸碳排、支持在地農業,到促進飲食與土地的連結,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可持續的飲食選擇」。
蔬食影音趣學
展示蔬食料理的創意與美味,打破蔬食「單調」、「無聊」的既定印象,建立新的飲食想像。

惜食再生:格外品品牌故事

結合四家關注醜蔬果議題的創意品牌案例,透過展品與故事呈現「格外品」的再生價值:
mooni(沐澧)
與在地市場、餐廳合作回收格外蔬果,製成天然手工肥皂,並以可重複使用的皂盒取代一次性包裝,落實零廢棄的可能。
川湧果園
將外觀因日照產生瑕疵的水果,轉化為果醋與天然清潔劑,減少果農損失並延長食材生命週期。
果嶼
採用低溫烘乾技術製作果乾,保留營養與風味,讓「不完美」的水果也能轉化為健康、美味的產品。
MIZUIRO.INC(日本)
利用無法進入市場的蔬果,製作出安全無毒的兒童蠟筆,透過再生設計傳遞永續美學與教育意涵。

手作春捲,學習心得|一場從手到心的蔬食課

圖片來源:植境|蔬食研究所

活動最後,從選料、包捲到擺盤,不僅認識蔬食材料的多樣性,也在過程中學習惜食、尊重食材與分享的價值。
透過學習單書寫與現場分享,同學們留下真摯的啟發:
陽明高中黃同學:「我們一人減少一點碳排放,能救很多國家。包括自己的,也能讓天災的頻繁不再增加。」
陽明高中程同學:「碳排放的多寡才是影響溫室效應的重大因素!」
成淵高中劉同學:「盡量購買本國的食物,可以減少運輸帶來的碳排。」
成淵高中彭同學:「吃『15』餐蔬食幫地球種一棵樹。」
這些觀察與感受,正在學生心中悄悄種下「願意理解、願意行動」的種子

小小選擇,積小善成大愛|蔬食,為地球減壓也為未來加分

當蔬食不再只是健康的代名詞,而是關乎氣候、土地、農業、生活價值的綜合體驗,學生就能從中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這場由共善計畫推動的蔬食教育行動,正提醒我們:每一次選擇,都能為地球帶來改變。
支持蔬食、支持教育、支持下一代的思考與選擇。
每天的一餐,也能是一份對地球的溫柔承諾。

圖片來源:植境|高中生參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