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極端氣候的變遷下誰最先被燙傷?
我們常以為氣候變遷是「環境議題」,卻忽略它最深的烙印在於「社會不平等」。當氣溫升高、土地乾涸,最難逃離的,永遠是那些最無力的人。 當氣候變遷來敲門,最脆弱者承擔最大代價 走在烈陽下,強颱侵襲、洪水漫過堤岸——這些總給人「災難片」的印象,但對許多人來說,這就是每年都要面對的現實。當風暴與旱災頻繁發生時,最先被波及的,往往不是富裕階層,而是那些本就脆弱、資源匱乏的家庭與社區。 2024 年世界銀行報告顯示,全球約有 7 億人(佔 8.5%)生活在極端貧窮中,每日生活在 2.15 美元以下。氣候變遷正透過糧食、農業、災害風險與健康通道,將更多人拉回貧窮,或阻止貧窮者脫貧。 圖片來源:公視新聞網-【強颱凱米】凱米的考驗|雲嘉的淹水難題 當環境風險來臨,誰能先避開?誰卻走不開? 1. 農業與糧食衝擊 對許多貧窮地區而言,農業是主要經濟來源。一旦降雨不穩、乾旱頻繁、土壤退化,他們的生產就會受到重創,而替代收入機會往往有限。研究指出,若氣候變遷加劇,全球會有 32 至 132 百萬人 可能被推入極端貧窮。 2. 災害風險與資本損失 洪水、風暴、地震等極端事件帶走房屋、耕地、牲畜。富裕者有保險、資本蓄備,貧窮者失去後一蹶不振。GFDRR 報告便指出,未來 15 年內,氣候變遷可能使超過 1 億人被倒退回貧窮狀態。 3. 健康、基礎設施與適應能力不足 貧困家庭常居住於基礎設施薄弱區域,如河岸、坡地、低窪區,容易遭洪水或熱浪侵襲。此外,他們也更可能缺乏醫療資源及免疫力。環保署等報告指出,社會邊緣者更容易因極端熱、傳染病、空氣品質惡化而受傷。 圖片來源:pexels 真實數字背後,是誰的生活被改變? 世界銀行與 IMF 的研究指出,到 2030 年,氣候變遷可能將額外 68 至 135 百萬人 推入貧窮線以下。在極端氣候情境中,自然災害也可能使 18.2 百萬人 被迫陷入極端貧窮。行業研究指出,基礎設施、科技能力與適應力較弱的國家(通常也比較貧困國家)受到損失的程度最大。 超越同情:行動呼籲 我們不能讓氣候變遷變成「我們不能讓氣候變遷的壓力,只由少數人默默承擔。」。以下幾個行動方向值得每個人與決策者思考: 氣候正義策略:在減碳與適應政策設計中,把最脆弱的群體納入考量。
2025/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