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提起「森林保護」,第一時間想像的往往是遙遠的熱帶雨林或受威脅的珍稀動物。然而,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張紙、一件家具、一株盆栽的選擇,都可能成為壓迫棲地、破壞生態的無聲推手。
森林不僅是野生動物的家,更是維繫氣候、涵養水源與維持生物多樣性的命脈——而這些,也正是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SDG 15:陸域生態】與【SDG 12:責任消費與生產】所強調的核心。(延伸閱讀:聯合國SDGs官方網站)
消費的背後:我們的選擇,可能讓棲地不再是「家」
你是否曾經買過原木地板、木質家具、紙類商品或園藝木材?這些看似自然質樸的產品,如果缺乏管理,很可能來自違法砍伐或生態敏感區域,對森林構成巨大壓力。
棲地破壞的型態包括:
砍伐森林:原始林地轉為商業伐木或農業用地。
生態碎片化:當棲地被道路或建設切割,許多動植物失去遷徙、覓食或繁殖空間。
外來物種入侵:透過植物貿易、園藝引入非原生物種,可能排擠當地原生物種生存空間

案例分享:
在台灣,某些園藝通路販售的蕨類植物、地衣、甚至苔蘚,有報導指出來源來自中部山區的野外採集,這樣的行為雖看似微小,但對於特定微棲地的破壞卻極為嚴重。國際上則有亞馬遜雨林為了供應歐洲與美國家具市場而大量砍伐的紀錄,這些產品最終進入我們的家,卻讓遠方的森林無聲倒下。
如何用「聰明消費」支持棲地保護?
保護森林,不一定需要跋山涉水。我們從每一個「購買決定」開始,就是參與者。以下是你可以馬上開始實踐的行動:
選購具 FSC 認證的木材與紙製品:確保其來源是永續林業經營。
優先使用回收紙、再生材料或非木材替代品:減少對原生林的需求。
使用天然、無毒、低衝擊的園藝資材:像是椰纖、竹炭、落葉堆肥等替代泥炭土。
避免購買從野外挖掘來的植物或苔蘚產品:尊重野地就是最直接的守護。
更多生活中的小小選擇,也能累積大大影響:
改用電子帳單,少印一張紙。
選購二手傢俱,為木製品延長生命週期。
觀察盆栽標示,選購來自合法農場的植物。
延伸閱讀:
從消費者走向守護者:我還可以做什麼?
當你開始意識到「選擇」的力量,你也已經站在守護自然的第一線。進一步,我們可以一起跨出更多腳步:當你開始意識到「選擇」的力量,你也已經站在守護自然的第一線。進一步,我們可以一起跨出更多腳步:
支持荒野保護、棲地復育組織:讓專業團隊持續在現場守護與修復。
參加志工行動:如外來種清除、復育植栽、棲地監測等,都是回饋土地的具體方式。
分享理念與知識:影響家人朋友、社群圈,讓更多人意識到「責任消費」的重要。
有時候,你的一句提醒、一篇分享,都可能是改變的起點。守護森林不必孤單,也不需要偉大——一點點投入,就能成為許多生物的希望。
在地行動示例:來自荒野的溫柔腳步
荒野保護協會多年來持續守護台灣的自然棲地,從北海岸的濕地、平原的水田生態,到山林裡的原始林系,透過:棲地認養、在地志工巡守、社區合作復育行動、生態教育活動。這些看似緩慢但紮實的行動,一點一滴地重新織起自然與人的關係。我們相信——守護,不一定要轟轟烈烈,而是持續站在值得的位置上,做對的事。
📽️ 地球影展 Coming Soon!
10/31 與 11/14 荒野保護協會與植境合作將舉辦【地球影展】系列,以影像串起森林、棲地與人的故事。歡迎大家一起走進影展,重新凝視我們與自然的關係。活動報名連結
從一點點改變,開始與森林一起呼吸
或許你和我們一樣,沒有辦法馬上去種下一整座森林,但我們可以選擇不傷害它。
你每一次的消費、每一個「選擇不買」的時刻,都可能讓某處森林保留住晨霧與鳥鳴,也讓更多生命得以延續。
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一點森林的空間,也保留一份對自然的溫柔與敬意。
現在,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