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共玩,不只是陪玩|建立安全依附的日常練習

2025/11/13

週末午後,孩子興奮地拿著積木說:「媽媽,一起玩!」
但大人卻常在忙著回訊息、滑手機、或只是「在旁邊看」。
我們以為自己在陪孩子玩,其實多半只是「在場」,卻沒有真正「進入」那個世界。

圖片來源:Canva

所謂的「共玩」,不只是時間的陪伴,而是一種心理上的連結。
當父母願意放下大人的角色,跟著孩子一起投入遊戲,孩子感受到的,是一份「被理解」與「被看見」的安全感。
孩子在共玩中獲得的信任與情緒連結,正是心理學所指的「安全依附」(Secure Attachment)的基礎。


💬 從心理學看「共玩」的力量

發展心理學指出,親子共玩是情緒理解、同理心與社交能力的重要養分。
在遊戲中,孩子練習等待、合作、表達;而大人則透過回應與眼神交流,成為孩子內在情緒的鏡子。

例如,當孩子說「他打敗怪獸了!」,如果大人回應:「哇,你好勇敢!」,
這不只是稱讚,更是幫助孩子命名情緒,強化自我認同。
在一次次這樣的互動中,孩子學會:我的感受被理解、我的世界被接納。

圖片來源:Canva

🪴 日常中練習「共玩」的三個方法

1️.專注在當下

放下手機與多工,專注在孩子的世界裡。真正的共玩,不需要太長時間,只要幾分鐘的「全神貫注」,孩子就能感受到被重視。

2️.讓孩子主導

讓孩子決定遊戲規則或情節,家長只要跟隨、回應,不急著糾正。當孩子主導時,他其實在練習表達與自我控制。

3️.從遊戲中對話

用遊戲延伸情緒對話。當孩子玩角色扮演時,大人可以問:「這個角色今天開心嗎?」讓孩子透過遊戲練習情緒表達。


🌿 玩,是最自然的親子語言

共玩不只是陪孩子度過時間,而是建立信任與理解的「親子語言」。
當我們願意放慢腳步、走進孩子的遊戲裡,就會發現那不只是「玩」,
而是一種連結、一種共同成長的旅程。

在植境,我們相信學習與情感的養分,都從一場「一起玩的體驗」開始。
每一次故事、手作與探索,都是讓孩子感受到「被陪伴」的時光。
一起共玩、共感,讓日常變成最美的親子對話。

想把「共玩」練習延伸到更多親子時光嗎?
11/22(六)【Future Bites! 永續食刻大冒險】邀請你和孩子一起,用故事、遊戲與手作,共度一場安全依附感滿滿的親子時光。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mWtgbWXbf6i4Cjzg9
🌟相關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share/1A2NPLoqK3/?mibextid=wwXI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