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每週運動三次對嗎?不同年齡的運動處方這樣看

2025/09/03

為什麼「每週運動三次」這句話會流傳?

「每週運動三次」幾乎是許多人耳熟能詳的健康口號,但它並非憑空而來。早期運動醫學研究發現,固定規律的身體活動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促進代謝與心理健康,而對多數人而言,每週三次、每次 30–6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既能達到基礎健康需求,又較容易持之以恆。然而,這只是基準建議,並非對所有年齡、體能或健康狀態的人都適用。隨著年齡、生活型態與身體條件的不同,運動頻率與強度都應做個人化調整。

運動處方不是一體適用——年齡分層看需求

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多國運動醫學學會都建議,成年人每週應累積至少 150 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並搭配肌力與柔軟度訓練。但不同年齡層的最佳做法略有不同:

青少年(13–18 歲)

  • 頻率與時間:每天運動,建議每次 60 分鐘左右
  • 運動類型:有氧運動(跑步、游泳、跳繩、球類)+肌耐力訓練(核心、徒手訓練)
  • 目標:促進骨骼與肌肉發展、提升心肺功能、養成運動習慣
  • 注意事項:避免長時間久坐與姿勢不良,建議多參與戶外活動或團體運動

青年至中壯年(19–49 歲)

  • 頻率與時間:每週 3–5 次有氧運動,每次 30–60 分鐘;每週 2 次肌力訓練
  • 運動類型:慢跑、單車、有氧課程、登山、重量訓練、核心鍛鍊
  • 目標:維持基礎代謝、預防肌肉流失、改善姿勢與減壓
  • 注意事項:上班族應增加核心與背部訓練,避免長時間久坐引發痠痛

中老年(50–64 歲)

  • 頻率與時間:每週 3–5 次有氧運動+每週 2–3 次肌力訓練;可每天做柔軟與平衡訓練
  • 運動類型:快走、游泳、騎車、彈力帶訓練、瑜伽、太極
  • 目標:維持心肺功能、減少肌肉與骨質流失、提升柔軟度與平衡力
  • 注意事項:運動前後務必暖身與伸展,循序漸進避免關節受傷

高齡(65 歲以上)

  • 頻率與時間:每週多次輕中度運動,每次 20–40 分鐘
  • 運動類型:快走、彈力帶、坐姿操、水中運動、簡單平衡動作(單腳站立)
  • 目標:維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跌倒風險、保持關節靈活
  • 注意事項:選擇安全平坦的場地、穿合適鞋具、有同伴陪同,慢性病患者應諮詢醫師
圖片來源:Canva

頻率與強度比「三次」更重要

雖然「每週三次」是常見門檻,但實際上,運動頻率與強度的總量才是健康關鍵。例如,每週三次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可能與每日短時間中等強度運動有相似的心肺效益,但對肌肉修復與關節壓力的影響不同。另一方面,對久坐族來說,單純達到三次運動仍不足以抵銷長時間靜坐的健康風險,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增加活動量(如多走路、爬樓梯)同樣重要。這意味著,我們應以「總運動量」與「生活活躍度」作為健康判斷指標,而不是拘泥於固定次數。

找到專屬你的運動節奏

最理想的運動處方,應該結合科學建議、個人體質與生活習慣。如果你是剛開始運動的新手,可以先從每週兩到三次開始,逐步增加次數與時間,並留意身體反應;若有慢性病或關節問題,建議先諮詢醫師或運動專業人士,量身制定安全計畫。運動的價值不僅在於燃燒卡路里,更在於長期維持身體機能與心理健康。與其糾結「三次夠不夠」,不如專注於找到一個你能樂在其中、長久堅持的節奏,這才是讓運動真正發揮健康效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