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曬乳恐傷珊瑚也傷人?夏天防曬選擇大揭密
炎炎夏日,防曬是必修課 台灣位處亞熱帶與熱帶交界,夏季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強度高,環境保護署的監測數據顯示,每年 5–8 月的紫外線指數(UVI)經常超過 10,屬於「危險」等級。在這樣的環境下,不論晴天或陰天,紫外線都能穿透雲層與窗戶玻璃,對皮膚造成慢性傷害。紫外線分為 UVA、UVB 和 UVC:▪️UVA:穿透力最強,可直達真皮層,造成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流失,使皮膚鬆弛、產生皺紋,也會引發曬黑與光老化。▪️UVB:能量較高,主要作用在表皮層,引起曬紅、曬傷,長期累積會損害 DNA,增加皮膚癌風險。▪️UVC:大多被臭氧層吸收,但隨著臭氧層變薄,曝露風險逐漸增加。 因此,防曬乳的存在不只是美容保養,而是一種日常「健康保護措施」。然而,市面上許多防曬產品在保護皮膚的同時,卻可能對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隱藏風險,這是許多消費者忽略的關鍵。 防曬乳與珊瑚白化的關聯 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仰賴珊瑚礁生存,然而近年來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頻傳,除了氣候變遷與海水溫度升高,科學家也將矛頭指向防曬乳中的化學成分。成分如 Oxybenzone(氧苯酮)、Octinoxate(桂皮酸鹽)、Octocrylene(奧克立林) 會干擾珊瑚的 DNA 修復能力與光合作用,使珊瑚與其共生藻的關係破裂。共生藻死亡後,珊瑚失去顏色與營養來源,進而死亡。研究指出,每年有超過 14,000 公噸的防曬乳進入海洋,集中在旅遊熱點的海域,濃度甚至高到足以致死珊瑚幼體。 國際案例:▪️夏威夷:2021 年禁止販售及使用含氧苯酮與桂皮酸鹽的防曬乳。▪️帛琉:2020 年起全面禁用 10 種被列為「有毒化學物質」的防曬成分。▪️泰國:在國家海洋公園內禁止使用含有珊瑚有害成分的防曬乳。這些政策顯示,防曬乳的選擇不只是個人保養習慣,更是一個攸關生態保護的行動。 圖片來源:Canva 化學防曬與人體健康風險 化學防曬的原理是利用有機化合物吸收紫外線,並將其轉化為熱能釋放出去。但這些化學成分的分子小、滲透性高,可能穿透皮膚屏障進入血液循環。美國 FDA 的臨床實驗發現,持續塗抹含氧苯酮、奧克立林等成分的防曬乳,短短一天就能使血液中的化學物質濃度超過安全門檻,且需數天甚至數週才能完全代謝。 健康風險:▪️荷爾蒙干擾:氧苯酮和桂皮酸鹽可能模仿或抑制雌激素與甲狀腺激素,影響生殖與發育。▪️致癌潛勢:奧克立林長期存放會生成苯(Benzophenone),屬於潛在致癌物。▪️過敏反應:部分化學防曬可能引起光過敏性皮膚炎,導致紅疹、搔癢。雖然國際間對這些成分的風險評估仍在持續,但對孕婦、嬰幼兒、敏感肌族群來說,避開高風險化學成分是更安全的選擇。 物理性防曬:安全、環境與挑選原則一次掌握 物理性防曬(主要成分為 二氧化鈦 與 氧化鋅)透過反射與散射紫外線形成保護膜,能立即發揮防護效果,無需等待吸收時間。由於顆粒較大,不易滲透皮膚,也不會釋放對珊瑚礁有害的化學物質,因此被視為對環境與肌膚都最安全的選擇。 優勢分析:▪️對肌膚安全性高:特別適合敏感肌、孕婦與兒童使用。▪️成分穩定:不易在日曬下分解,防護力持久。▪️海洋友善:不會對珊瑚與海洋生態造成化學毒害。 挑選原則與實用指南:1、避開高風險化學成分:如 Oxybenzone(氧苯酮)、Octinoxate(桂皮酸鹽)、Octocrylene(奧克立林)、Homosalate(對羥基苯甲酸酯),選擇全物理性或低風險混合型配方。2、檢查標示與認證:SPF 30–50 足以應付日常與戶外活動;PA+++ 或以上可有效防 UVA;選擇 Water Resistant(防水)、Non-Nano(無奈米化)及 Reef Safe(珊瑚友善)標示。3、依使用情境選擇: ▪️日常通勤:輕薄透氣、無香料,方便搭配妝容。 ▪️戶外運動:高防水、高抗汗,適合長時間曝曬。 ▪️海邊戲水:全物理性且防水的珊瑚友善配方。 ▪️孕婦與敏感肌:無香精、無酒精、低刺激成分。4、正確使用習慣:臉部用量約一枚 10
2025/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