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防曬乳恐傷珊瑚也傷人?夏天防曬選擇大揭密

炎炎夏日,防曬是必修課 台灣位處亞熱帶與熱帶交界,夏季日照時間長、紫外線強度高,環境保護署的監測數據顯示,每年 5–8 月的紫外線指數(UVI)經常超過 10,屬於「危險」等級。在這樣的環境下,不論晴天或陰天,紫外線都能穿透雲層與窗戶玻璃,對皮膚造成慢性傷害。紫外線分為 UVA、UVB 和 UVC:▪️UVA:穿透力最強,可直達真皮層,造成膠原蛋白與彈性纖維流失,使皮膚鬆弛、產生皺紋,也會引發曬黑與光老化。▪️UVB:能量較高,主要作用在表皮層,引起曬紅、曬傷,長期累積會損害 DNA,增加皮膚癌風險。▪️UVC:大多被臭氧層吸收,但隨著臭氧層變薄,曝露風險逐漸增加。 因此,防曬乳的存在不只是美容保養,而是一種日常「健康保護措施」。然而,市面上許多防曬產品在保護皮膚的同時,卻可能對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隱藏風險,這是許多消費者忽略的關鍵。 防曬乳與珊瑚白化的關聯 全球約有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仰賴珊瑚礁生存,然而近年來大規模的珊瑚白化事件頻傳,除了氣候變遷與海水溫度升高,科學家也將矛頭指向防曬乳中的化學成分。成分如 Oxybenzone(氧苯酮)、Octinoxate(桂皮酸鹽)、Octocrylene(奧克立林) 會干擾珊瑚的 DNA 修復能力與光合作用,使珊瑚與其共生藻的關係破裂。共生藻死亡後,珊瑚失去顏色與營養來源,進而死亡。研究指出,每年有超過 14,000 公噸的防曬乳進入海洋,集中在旅遊熱點的海域,濃度甚至高到足以致死珊瑚幼體。 國際案例:▪️夏威夷:2021 年禁止販售及使用含氧苯酮與桂皮酸鹽的防曬乳。▪️帛琉:2020 年起全面禁用 10 種被列為「有毒化學物質」的防曬成分。▪️泰國:在國家海洋公園內禁止使用含有珊瑚有害成分的防曬乳。這些政策顯示,防曬乳的選擇不只是個人保養習慣,更是一個攸關生態保護的行動。 圖片來源:Canva 化學防曬與人體健康風險 化學防曬的原理是利用有機化合物吸收紫外線,並將其轉化為熱能釋放出去。但這些化學成分的分子小、滲透性高,可能穿透皮膚屏障進入血液循環。美國 FDA 的臨床實驗發現,持續塗抹含氧苯酮、奧克立林等成分的防曬乳,短短一天就能使血液中的化學物質濃度超過安全門檻,且需數天甚至數週才能完全代謝。 健康風險:▪️荷爾蒙干擾:氧苯酮和桂皮酸鹽可能模仿或抑制雌激素與甲狀腺激素,影響生殖與發育。▪️致癌潛勢:奧克立林長期存放會生成苯(Benzophenone),屬於潛在致癌物。▪️過敏反應:部分化學防曬可能引起光過敏性皮膚炎,導致紅疹、搔癢。雖然國際間對這些成分的風險評估仍在持續,但對孕婦、嬰幼兒、敏感肌族群來說,避開高風險化學成分是更安全的選擇。 物理性防曬:安全、環境與挑選原則一次掌握 物理性防曬(主要成分為 二氧化鈦 與 氧化鋅)透過反射與散射紫外線形成保護膜,能立即發揮防護效果,無需等待吸收時間。由於顆粒較大,不易滲透皮膚,也不會釋放對珊瑚礁有害的化學物質,因此被視為對環境與肌膚都最安全的選擇。 優勢分析:▪️對肌膚安全性高:特別適合敏感肌、孕婦與兒童使用。▪️成分穩定:不易在日曬下分解,防護力持久。▪️海洋友善:不會對珊瑚與海洋生態造成化學毒害。 挑選原則與實用指南:1、避開高風險化學成分:如 Oxybenzone(氧苯酮)、Octinoxate(桂皮酸鹽)、Octocrylene(奧克立林)、Homosalate(對羥基苯甲酸酯),選擇全物理性或低風險混合型配方。2、檢查標示與認證:SPF 30–50 足以應付日常與戶外活動;PA+++ 或以上可有效防 UVA;選擇 Water Resistant(防水)、Non-Nano(無奈米化)及 Reef Safe(珊瑚友善)標示。3、依使用情境選擇: ▪️日常通勤:輕薄透氣、無香料,方便搭配妝容。 ▪️戶外運動:高防水、高抗汗,適合長時間曝曬。 ▪️海邊戲水:全物理性且防水的珊瑚友善配方。 ▪️孕婦與敏感肌:無香精、無酒精、低刺激成分。4、正確使用習慣:臉部用量約一枚 10

2025/08/29

從手中的杯子開始,改變地球的重量

從一片玻璃,到一支竹牙刷——生活裡的永續選擇。你手中輕輕一握的玻璃杯,或是每天早晨與你相伴的牙刷,也許都能成為守護地球的小小力量。 春池玻璃 這家在台灣紮根半世紀的企業,將回收玻璃再生為晶瑩透亮的新生命——從瓶器、建材到工藝品,無一不是減少浪費、延長資源壽命的實踐。它的使命很單純:讓每一片玻璃都有再次發光的機會。 而現在,除了玻璃,我們也能在生活裡做出更多選擇——從手邊的小物開始,換成可自然分解、回歸大地的用品,讓日常減少一點負擔,多一份呼吸的輕盈。 圖片來源:春池玻璃官方網站 可降解物品——不留痕跡的生活足跡 ·  竹杯竹子生長快速,有些品種一天能生長超過 30 公分,完整成熟僅需 3-5 年,遠比樹木動輒十數年的成長期快速。且無需大量化學肥料與農藥,是最環保的天然材料之一。竹杯與竹炭杯不僅耐用、質感自然,當它們退役時,也能在土壤中逐漸分解,回到大地懷抱,完全不會造成塑膠微粒污染。 ·  咖啡渣吸管回收的咖啡渣製成,堅固耐用並帶有淡淡咖啡香。使用後可自然分解回歸土壤,減少塑膠汙染,讓資源循環再利用。 ·  玉米澱粉袋以玉米澱粉為原料製作,這種袋子在堆肥或特定環境下可被微生物分解,最終變成二氧化碳與水。與傳統塑膠袋相比,它的生命循環更貼近自然,減少了海洋生物誤食與環境累積污染的風險。 ·  甘蔗杯來自製糖後的甘蔗渣,經過高溫與壓製加工,就成了堅固又耐熱的「甘蔗杯」。它不需要任何塑膠塗層,使用完後,便能被自然分解,甚至可以在家庭堆肥中慢慢回歸土壤,讓一杯飲品的快樂,延續成對環境的溫柔。 圖片來源:植境複合式概念館-一口蔬食展、靜思書軒-植境店 成分與特性 可降解用品多取自天然材質——如竹子、稻殼、玉米澱粉(PLA)——不含對環境有害的塑化劑與重金屬。它們在特定條件下(如溫度、濕度、微生物作用)能自然分解為水與二氧化碳,過程不會釋放毒素。 為什麼選擇可降解物品? 1️⃣減少塑膠汙染全球每年有超過 800 萬噸塑膠進入海洋,分解需數百年。可降解物品能在數月到數年內消失於自然,不留長久傷害。 2️⃣保護野生動物海龜誤食塑膠袋、鳥類吞下塑膠碎片,這些新聞不再只是報導,而是現實。少用一次塑膠,可能就少一個危險發生。 3️⃣節省資源與能源天然材質的生產過程多依賴可再生資源,相較於石化製品,碳排放與能源消耗更低。 4️⃣生活美感與溫度天然竹木的紋理與香氣,讓生活多了點手作感與自然氣息。用它們,不只是環保,更是生活品味的展現。 可降解產品相關品牌 • 春池玻璃回收廢棄玻璃,轉化成再生建材與工藝品,打造循環經濟的永續美學。• 元泰竹藝社以在地竹材製作餐具與生活用品,結合手作與設計,展現竹的天然之美。• renouvo將農業剩餘資源製成可降解材料,推出餐具與包裝,減少一次性塑膠。• 沐霓青 (Moonygreen)提供可堆肥分解袋與環保餐具,幫助日常選擇更低碳、更純淨。 圖片來源:春池玻璃官方網站、元泰竹藝社官方網站、renouvo官方網站、沐霓青官方網站 選擇春池玻璃與可降解物品,不是因為它們完美,而是因為它們真實地在改變世界。或許,下一次你換牙刷、買水杯,手裡那個溫潤的竹柄、那片透明的再生玻璃,就正悄悄地為地球減壓。 資料來源: https://www.guaduabamboo.com/blog/bamboo-is-the-fastest-growing-plant-on-earth https://www.marinebiodiversity.ca/the-shocking-truth-how-8-million-tons-of-plastic-is-destroying-marine-life/

2025/08/21

【2025最新指南】行動電源安全挑選+飛機攜帶規範一次搞懂!永續使用更安心

隨著手機、平板、無線耳機等3C產品越來越多,行動電源幾乎成了大家的「隨身充電神器」!但你知道怎麼挑選安全的行動電源嗎?飛機上攜帶有什麼不能不注意的規定?還有行動電源對環境的影響又是什麼?這篇文章一次幫你整理清楚,讓你用得安心又環保! 🔥 為什麼行動電源安全不能忽視?危機就在你身邊! 行動電源內建的是鋰離子電池,這種電池容量大、能量密度高,是攜帶型電源的首選,但也帶來一定的安全風險。因為鋰電池如果品質不好或使用不當,可能會發生過熱、鼓包甚至爆炸,這種「熱失控」事故近年來造成不少意外,嚴重時甚至有引發火災的風險。更麻煩的是,市面上充斥著來路不明的低價行動電源,缺乏必要的安全測試和認證,容易成為危險的「定時炸彈」。另外,使用不合適的充電線、長時間在高溫環境放置,甚至過度充電,都會加速電池老化、增加故障風險。因此,安全不只是買個行動電源那麼簡單,正確挑選和使用,才能真正保護你和你周圍人的安全。 圖片來源:今周刊 ✅ 行動電源安全挑選7大關鍵,讓你買得安心用得放心! 確認安全認證標章一定要買有通過國際安全認證的產品,像是美國的UL、歐盟的CE、FCC,日本的PSE等,這代表產品通過了嚴格的安全測試,品質較有保障。 真實容量與標示是否符合許多不良商家會虛標容量,建議選擇標示Wh(瓦時)而非單純mAh,因為Wh是更準確的能量表示,容量太虛假的產品,安全性大打折扣。 品牌和售後服務要看重知名品牌通常在品質管控、電池安全設計上比較嚴謹,且有良好的售後機制,萬一產品故障或異常,也能獲得妥善處理。 材質與結構設計外殼建議選擇防火阻燃材質,內部要有多重保護電路(如過充保護、短路保護、過熱保護),這些細節決定了產品能否安全穩定使用。 充放電速度與相容性行動電源支援的充電協議(如QC、PD)要與你的手機、筆電相容,避免使用不合適的快充組合導致電池壽命縮短。 重量與攜帶便利性過重的行動電源不方便攜帶,但太輕薄可能犧牲容量和安全設計,挑選時要在容量、安全和重量間取得平衡。 避免買沒有保固的山寨貨便宜沒保固的行動電源風險極高,安全無保障,也不推薦長期使用。 ✈️ 飛機必讀!行動電源攜帶規範全攻略,出國不慌張! 航空安全法規對鋰電池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尤其是隨身攜帶的行動電源。錯誤攜帶不僅會被沒收,更可能影響飛行安全。 容量限制詳細說明 100Wh以下(約27000mAh以下):可自由攜帶,不需申請。 100Wh至160Wh之間:需航空公司事先同意,通常限制攜帶數量(多數是2顆以內)。 超過160Wh:一般禁止攜帶,屬於大型電池,不適合乘客攜帶。 隨身攜帶 vs 托運行動電源只能放在隨身行李,嚴禁放入托運行李。因為在客艙內比較容易發現異常,避免托運時火災危險難以控制。 多顆攜帶規定攜帶多個行動電源時,需合計計算總容量,且航空公司對攜帶數量有嚴格限制,建議出發前詳閱航空公司公告。 充電中攜帶禁忌行動電源不應帶著充電狀態上飛機,充電時產生的熱量可能導致危險。 安全包裝建議為防止行動電源短路,建議用原廠盒或絕緣袋包好,避免接觸其他金屬物品。 申報義務與罰則超過限制或未遵守規範可能面臨罰款、產品沒收,嚴重影響旅行心情。 🌍 永續視角:行動電源環保小秘密,從你我做起! 雖然行動電源體積小,但它內含的鋰、鈷等金屬資源,背後卻隱藏著不小的環境壓力。這些金屬在開採時往往會破壞生態環境,甚至伴隨勞動爭議,而行動電源壽命結束後若隨意丟棄,更會讓有害物質滲入土壤和水源,對自然造成長期污染。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出改變。選擇耐用、品質優良的行動電源,避免頻繁更換,並養成避免過度充放電、避免高溫環境使用的好習慣,讓產品壽命更長。最後,報廢時務必交給專業回收機構,讓資源循環再利用。支持注重環保材料與製造的品牌,讓便利的科技也成為守護地球的一份力量。

2025/08/20

從一支牙刷開始,讓日常用品走向無毒與永續

我們總說「天然的最好」,天然成分相較於合成化學成分,通常可以更加保護人體健康,以及減少對地球的危害。但是,我們在用的東西,真的有安全嗎? 圖片來源:Pexels 日常習慣裡的「隱形風險」 每天早晨,我們起床後幾乎是熟練地完成一連串動作——拿起牙刷、擠上牙膏、洗臉、抹上保養品。這一切看似普通,卻隱藏著我們少有察覺的問題:你是否想過,自己在這短短的十分鐘裡,接觸了多少塑膠與化學成分? 從牙刷談起:一支塑膠牙刷的生命週期 一支塑膠牙刷的使用壽命或許只有三到四個月,但它的環境足跡卻超乎我們想像。從工廠製造、包裝、運輸,直到被丟進垃圾桶,塑膠牙刷的「生命」才剛開始。 由聚丙烯(PP)與尼龍製成的傳統牙刷,在自然環境中需要超過400年才能分解。在這當中,它可能被掩埋、焚燒,或漂流進入海洋,最終碎裂成微塑膠進入食物鏈。全球每年丟棄的牙刷數以數十億計,首尾相連足以繞地球數圈,而這龐大的塑膠垃圾正是微塑膠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 圖片來源:Pexels  🌱♻️讓日常用品走向無毒與永續 要邁向永續生活,不必一次改變所有習慣,從日常用品的替代開始,慢慢累積就能帶來影響: 牙刷🪥-選擇竹牙刷、生物可分解牙刷,或可替換刷頭的設計,減少塑膠用量,並降低化學暴露風險 清潔用品🧽-以天然皂、環保洗劑取代含磷、氯的化學清潔品,並用重複使用的抹布取代一次性用品 個人保養🧴-改用無添加、天然成分的產品,選擇固態洗髮餅、天然手工皂,減少化學成分與包裝浪費 廚房與餐具🍴-用蜂蠟布、矽膠袋、不鏽鋼吸管與環保餐具組,取代一次性塑膠製品,讓外出與居家更環保 🛒💡消費者如何做出「更聰明」的選擇? 消費者的每一次購買,都是對市場與企業的投票與選擇: 看標章:選擇擁有環保、有機、無毒或 FSC 認證的產品,支持可持續的生產方式 少即是多: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延長物品壽命,避免過度浪費 支持在地品牌:購買當地生產的商品,減少運輸碳排放,並支持永續導向的生產者 小改變,也可以累積大影響! 環保與永續並非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從日常生活的選擇開始——一支竹製牙刷、一塊天然皂、一次使用環保袋。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動,當千萬人一同實踐時,就能形成足以撼動市場與環境的力量。 每個人的購物決策,都是對地球的表態。我們不必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但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做出更好的選擇。改變的起點,可能就在你手中那件最平凡的小物上!

2025/08/18

什麼是屈公病?2025最新疫情、症狀與預防懶人包

隨著氣候變遷加劇、國際旅遊頻繁,許多曾流行於熱帶地區的傳染病開始在台灣出現本土病例。近期疾管署通報,國內再度出現屈公病本土個案,讓防疫單位繃緊神經。這種讓人「痛到走路像中邪」的病毒性疾病,不僅來勢洶洶,更可能引發長期關節疼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雖然屈公病的致死率不高,但它的威脅卻不容忽視——不僅與登革熱一樣由蚊子傳播,症狀也極為相似,容易被忽略或誤診。更麻煩的是,目前尚無疫苗或特效藥,只能靠症狀緩解與休養恢復。到底什麼是屈公病?和登革熱差在哪裡?你又該如何保護自己?本篇懶人包一次帶你了解。 圖片來源:Canva 什麼是屈公病?由伊蚊傳播的病毒性疾病 屈公病(Chikungunya)是一種經由伊蚊(如白線斑蚊、埃及斑蚊)叮咬傳播的病毒性疾病,與登革熱、茲卡病毒有相同傳播途徑。隨著氣候暖化與國際移動增加,屈公病正逐漸擴散至亞熱帶地區,包括台灣在內。潛伏期:3~7 天發病速度快,症狀突如其來,容易與登革熱混淆。最大特色是關節痛劇烈,患者常形容「痛到無法走路」。常見症狀▪️突然高燒(>38.5℃)▪️關節劇烈疼痛(常見於手腕、腳踝)▪️肌肉痛、頭痛▪️疲倦、噁心、紅疹 為什麼屈公病比登革熱更令人害怕? 屈公病雖然死亡率低,但真正令人擔憂的是康復後的長期後遺症。許多患者即使退燒,仍會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出現關節劇痛、僵硬,走路困難,嚴重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約 20~30% 的患者會發展為類似慢性關節炎的疼痛症狀,甚至需要物理治療或長期追蹤。此外,屈公病目前沒有疫苗,也沒有特效藥,只能依賴止痛、休息與症狀緩解,讓身體慢慢恢復。這也使得「預防勝於治療」變得更加關鍵,一旦被蚊子叮咬感染,後果可能不是一場短暫的病,而是一場漫長的痛。 圖片來源:Canva 社區已現蹤!你我都可能是防疫破口 台灣疾管署最新通報,國內已出現本土屈公病病例,顯示社區中可能已存在隱形傳播鏈。換句話說,病毒不再只是在境外,而是悄悄進入我們的生活圈。具有較高風險的族群,包含曾前往東南亞、南亞、非洲等疫區旅遊者,或是居住在蚊蟲密度高、積水環境多的地區。此外,年長者、慢性病患者、過去曾感染登革熱者,也可能因免疫或體質因素而面臨更高風險。不只人體是防線,環境也是。許多看似無害的生活角落——如積水瓶罐、陽台水桶、盆栽底盤,甚至建築工地未清理的積水——都是伊蚊理想的產卵地。防疫的破口,往往就藏在我們日常最容易忽略的地方。 如何有效預防屈公病? 雖然無疫苗,但日常防蚊、社區巡查、早期就醫可大大降低風險。你可以這樣做▪️ 室內外清除積水「巡、倒、清、刷」▪️ 穿著淺色長袖衣物,減少皮膚暴露▪️ 使用防蚊液或蚊帳▪️ 若出現疑似症狀,請盡速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 確診後避免被蚊子叮咬,防止疫情再擴散 屈公病雖不致命,但不可掉以輕心! 如果你最近出現「發燒+關節痛」的症狀,千萬不要以為只是感冒或拉傷,請立刻就醫檢查。屈公病的真正風險,是拖久了可能造成「慢性關節痛」,影響日常生活。做好防蚊、清除積水,是我們目前能做最重要的預防行動!

2025/08/13

急救知識必備:CPR+AED 為什麼人人都該學?

關鍵時刻的黃金4分鐘 當一個人突然心臟驟停時,從倒下的那一刻起,每一秒都是生死交界。研究顯示,心跳停止後每延遲 1 分鐘急救,存活率就會下降 7~10%。超過 4 分鐘,大腦開始受損;10 分鐘未施救,幾乎難以救回。問題是,救護車通常無法在短時間內趕到現場,尤其在交通繁忙、偏遠地區或是密閉空間中。因此,在第一時間立即施以 CPR(心肺復甦術),並正確使用 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就是撐過死亡邊緣的唯一機會。這 4 分鐘,也被稱為「黃金急救時間」,是否有人能站出來,就是一切的關鍵。 圖片來源:Canva 什麼是 CPR 與 AED? CPR(心肺復甦術)是透過人工胸部按壓(有時搭配人工呼吸),幫助患者維持最基本的血液循環與氧氣輸送。即使心臟停止跳動,按壓可以暫時「接手」心臟的工作,避免腦部缺氧、器官壞死,爭取寶貴的救命時間。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則是另一項不可或缺的救命工具。當患者出現致命心律不整,AED 會自動判斷是否需要電擊,並引導使用者進行操作。即使你從沒用過,機器也會用語音或圖示一步步教你怎麼做。簡單來說,CPR 是「延命」行動,而 AED 則是「恢復心跳」的關鍵。兩者缺一不可,共同提高急救成功率。 台灣真實案例,證明急救的力量(點選標題可看新聞影片) 根據最新統計,全台透過 AED 成功救回生命的案例已累積超過 205 例。這些數據背後,是一條條本可能終結的生命,因為有人懂 CPR、敢出手、會操作 AED,而重獲新生。 📌 案例一:新竹桌球場,51歲男子倒地,CPR+AED 奇蹟救回 2025 年 6 月,一名男子在新竹縣桌球場運動後突發心臟驟停,倒地失去意識。現場有一位醫師目擊後立刻進行 CPR,同時啟動「聽見 AED」App,鄰近的準消防員迅速帶著 AED 趕到現場。經過 4 次電擊與持續胸部按壓後,男子順利恢復心跳與呼吸,送醫後完成心導管手術,隔日清醒出院。👉 這場救援的關鍵,正是「有民眾懂得 CPR,且能即時使用 AED」。 📌 案例二:新北市停車場員工倒地,同事即刻救援

2025/08/08

你眼前的碧海藍天,正在悄悄消失…?不是藻,是草:從海草床開始,認識海的心臟

揭開「海草床」的藍碳秘密,守護海洋從你我開始在台灣的東沙環礁、澎湖潮間帶或墾丁的水下淺灘,有一片鮮少人知的綠色寶藏 —— 海草床。這些看似平凡的海底草原,其實是地球最強大的「碳吸塵器」,也是無數海洋生命的避風港。但你知道嗎?這些神奇的海草床,正在以每年 1.5% 的速度消失,過去已流失超過三成。我們的眼睛看不到,卻可能在未來的某天,感受到它消失後的沉重代價。 圖片來源:國家公園署 🐠 一張看不見的海底床,睡著整片生態系 海草不是海藻,它是會開花、長根、會傳宗接代的「海洋植物」。這些植物穩穩地扎根在沙質或泥灘底層,形成綠色草原般的海底生態系,被稱為「海草床」。這裡孕育著數以萬計的生物:海龜、海馬、魟魚、蝦蟹、稚魚……牠們在這裡出生、覓食、躲藏、成長。 海草床就像一張舒適的水下搖籃,默默承載著海洋的多樣性與豐富性。 圖片來源:國家公園署 🌍 吸碳、淨水、防浪?它們比你想的還厲害! 除了提供生物棲地,海草床還是超強的「自然保衛隊」: ➡️藍碳寶庫:海草床每平方公里每年可吸收約 83 噸碳,碳儲存效率遠高於陸地森林,是地球對抗暖化的秘密武器。 ➡️淨化水質:海草的根系過濾泥沙、吸收過剩營養,維持海水清澈。 ➡️減緩侵蝕:茂密的葉片能減緩海浪與潮汐的力量,保護脆弱的海岸線不被侵蝕。 但這些功能,都建立在「它們還活著」的前提上。 🏞️台灣的海草床,曾經繁盛、現在呢? 你可能沒聽過,但台灣其實擁有約 12 種海草,分布於東沙、澎湖、蘭嶼與西南沿海。尤其是東沙環礁,擁有全台最大的海草床,面積超過 5,400 公頃。 然而,受到氣候變遷、海域開發、廢水污染與過度捕撈影響,海草床正快速減少。像澎湖部分地區,原本豐茂的草原,現在已成光禿沙地。 我們失去的不只是一種植物,而是一整座海底城市。 🛠️ 幸好,有人開始彎下腰來拯救 在澎湖,科學家與地方社群合作展開海草復育行動。他們用一根根種苗、一段段潛水時間,努力重建一片片綠色的希望。也有學校老師帶著學生觀察記錄、NGO舉辦「海草公民科學家」計畫,讓更多人參與其中。 復育海草床,不只是一場生態任務,更是一種對未來的承諾。 那我們人類,能做些什麼? ✅ 減少海岸污染: 避免在海邊使用含磷洗劑、塑膠製品,這些污染物最終都會影響海草床的健康。 ✅ 拒絕破壞性海產: 選擇永續捕撈或友善漁法的海鮮,拒買以底拖網捕撈的產品,減少對海床的傷害。 ✅ 支持保育行動: 關注海洋保育組織的復育計畫、捐款、參與志工,或只是分享一則貼文,都可能成為一點微光。 圖片來源:植境複合式概念館-一口蔬食展 💬海底那張靜靜的綠床,其實是在等我們醒來 我們以為海洋夠深夠遠,不需要擔心;但其實,氣候的變化、魚群的消失、岸邊的退縮,都是訊號。而那片看似不起眼的海草床,其實正是海洋給我們的一封求救信。 下次看見海邊那片晃動的綠意,請記得——那不只是海底的一張床,而是生命的搖籃,也是我們與海共生的起點。

2025/08/08

🌿【失物招領公告】

親愛的朋友們: 感謝您蒞臨植境空間。在日常營運與活動期間,我們時常發現來訪者遺留的各類物品(如水壺、帽子、傘、外套、餐具等)。為維護空間整潔與公共衛生,我們特別訂定以下保管原則: 🔸 保管期限:最多 1 個月所有拾獲物品將統一保管 30 天。超過期限仍無人認領者,將視為廢棄物處理,不另行通知。 🔸 衛生敏感物品:得提前處理如飲食相關容器(例:水壺、便當盒)、潮濕衣物、有異味或發霉現象之物品,將視情況提前處理以維護環境安全。 🔸 查詢與認領方式請於營業時間內透過官方 LINE 帳號聯繫我們,我們將協助您確認失物。 讓我們一同維護共享空間的友善與秩序,感謝您的理解與配合 🌱 🌿【Lost & Found Notice】 Dear friends, Thank you for visiting plantārium. During our daily operations and events, we often find various personal items left behind by visitors (such as water bottles, hats, umbrellas, jackets,

2025/08/06